内容简介

  《急诊医学(第3版)(供临床预防口腔护理检验影像等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规划教材》与《急诊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材有所区别的是,不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性,注重综合临床能力的培养,突出急危症救治特色。注重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临床实际,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先救命后治病,从症状入手,快速诊断与鉴别的急诊临床思维方式,提高临床实际工作的能力。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院前急救与应急救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院前急救的基本条件
第四节院前急救基本技术
第五节途中转运的监护与救治
第六节突发公共事件及灾难的医学救援
第三章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第二节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第三节儿童基础生命支持
第四节高级生命支持
第五节气道异物阻塞的处理
第六节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
第七节脑复苏
第四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器官功能支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心血管功能监护与支持
第三节呼吸系统功能监护与支持
第四节中枢神经功能监护与支持
第五节肾功能监护与支持
第六节营养监测与支持
第七节其他系统功能监护
第五章急性中毒
第一节总论
第二节常见毒物急性中毒
第六章理化因素损伤
第一节中暑
第二节电击伤
第三节冻伤
第四节强酸强碱所致损伤
第五节毒蛇咬伤
第七章休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类型休克的临床特点与救治
第八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水、电解质失衡
第二节酸碱平衡失调
第九章急性创伤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创伤的院前救治
第二节创伤的院内救治
第四节特殊创伤的救治
第十章内科常见急症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急症
第二节呼吸系统急症
第三节消化系统急症
第四节泌尿系统急症
第五节代谢性疾病与内分泌系统急症
第六节神经系统急症
第十一章常见急症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急诊临床诊断思路及常见评估
第二节胸痛
第三节呼吸困难
第四节昏迷
第五节急性腹痛
第六节发热
第七节晕厥
第八节眩晕
第九节头痛
第十节恶心和呕吐
第十一节急性腹泻
第十二节呕血
第十三节便血
第十四节少尿及无尿
第十五节血尿
第十二章常用急救技术
第一节气管插管术
第二节气管切开术
第三节机械通气
第四节电击除颤及电复律
第五节临时心脏起搏术
第六节深静脉穿刺术
第七节胸腔穿刺术
第八节腹腔穿刺术
第九节洗胃术
第十节组织切开与缝合术
第十一节后穹隆穿刺术
第十二节骨折固定术
第十三节伤口止血术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三、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一体化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都是为急、危、重症病患者服务的;院前急救是急、危、重伤员进入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室)前的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先导;院内急救是急、危、重症病患者的更高级急救,是院前急救的延续。只有把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急、危、重症病患者得到妥善、快速、有效的处理。
  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是指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收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同时,院前与院内合作进行共同完成一些急救科研项目,如院前与院内合作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静脉溶栓疗法”的课题等。这样也增进院前和院内急救医务人员在业务上相互了解。
  四、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
  (一)社会性及随机性强
  院前急救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已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尤其是突发事件及灾难救援时的表现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危机处理能力和医学救援水平。院前患者的呼救、重大事件或灾难的发生更具有随机性。
  (二)事件发生的紧迫性
  院前急救行为不仅表现在病情急、时问急,而且表现在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紧急。急症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当其发出呼救时,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刻不容缓。突发性灾难事故发生后,伤员的情况复杂,一人有两个以上器官同时受损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论是伤员还是家属呼救心情都十分紧迫。因此要求救护人员常备不懈、保持车辆完好状态,做到随叫随出。
  (三)急诊病种复杂多样性
  呼救的患者涉及的疾病谱广,病情程度差异大、变化多样、复杂。这就要求救护人员掌握全科的知识和技能,在较短时间对患者病情做出检伤分类,对病种科目作出初步筛选、诊断,并对危及生命的主要病情给予快速、有效的初步处理,这是院前急救十分重要的特点,尤其在发生重大事故进行现场救护时,如果过分强调专科将是对急救工作十分不利的。
  (四)急救工作流动性大
  院外急救一般存本地区域进行,但其流动性很大,主要体现在救护地点可以分散在区域内每个角落,患者流向也不固定,它可以是区域内每个综合性医院,也可能会超越行政区域分管的范围,如到邻近省、市、县进行救护等。
  (五)急救现场条件差
  院前急救现场的条件一般较差,在光线暗淡、空间较小的家中或人群拥杂的马路上,甚至在偏远的山区、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的突发事件或灾难的救援现场,环境恶劣,急救人员、设备仪器均受限制。转运时由于车辆的震动、颠簸和噪声使诊疗工作难以进行,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技术操作上、急救基本功上都要有更加娴熟的技能。
  (六)救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院前急救要求救护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救护患者中,因患者病情危急及救护T作劳动强度大,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有熟练的技术和健康的体魄才能胜任救护工作。
  (七)救治以对症治疗为主
  院前急救因时间紧迫和医疗条件简陋,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给医护人员进行鉴别诊断,故要明确诊断、根本治疗非常困难,因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对症急救,是针对生命指征的问题尤其是心、肺、脑功能衰竭进行心肺脑复苏以及对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能使患者初步得以救生的各种对症急救。在突发事件或灾难救援现场,还承担着对大批伤员检伤分类、快速救治等任务。
  第二节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院前急救是EMss最前沿的部分,是社会紧急事务安全保障体系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含有通信、医疗、运输三大要素。院前急救的救治目标就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伤病员的疾苦,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进一步的院内救治争取时间。
  一、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一)完成日常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日常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是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根据我国的情况,呼救的患者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短时间内将危及生命的危重症患者或急救患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淹溺、猝死、窒息、大出血、严重创伤等。此类患者大约占呼救总数的10%~15%,其中可能导致心搏呼吸骤停的极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低于5%。对此类患者必须立即赶赴现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人工气道以及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直至生命体征趋向稳定方能转运至医院。第二类为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不至于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比如癫痫大发作、急腹症、支气管哮喘发作、烧烫伤等患者,大约占60%,对此类患者采取现场快速有效的处理有助于稳定病情、减轻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第三类是不需要医务人员现场处理,仅仅需要救护车及担架转运的患者,比如一些慢性病患者、腿部骨折患者转院等,此类患者约占10%~15%。紧急医学调度员在接到患者的紧急呼救后应立即通知院前医护人员及救护车在规定时间内携带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抵达现场后迅速检伤、果断有效地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伤情并尽快安全转运到医院,在转运途中要不断地监护和救治患者。
  (二)组织并参与各种灾难事故或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
  对各类突发事件及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例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难以及战场救护等,由于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量的伤员且伤情重、病情复杂,应结合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的急救预案,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指挥现场抢救及分流转送到预定医院,同时设立现场急救中心(小区)或战地医院,对生命体征不稳定或伤情严重而不能转运的危重患者就地抢救或手术,待病情稳定后再安全转送。在现场还要注意与其他救灾队伍如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要具有“大救援”的观念,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同时要确保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
  (三)大型社会活动或特殊情况下的医疗保障
  院前急救还肩负着大型集会、游行、重要会议、国际比赛、外国元首来访、国家领导人视察工作等大型社会活动或特殊情况下的紧急医疗救援保障任务。可在活动或事件现场设立临时急救站,若有意外伤患者时,应及时给予紧急救助。在执行此类任务时,要求院前急救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履行救援职责,网满完成社会或政府交给的任务。
  (四)通讯网络的枢纽任务
  完善的院前急救通讯网络是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之一,在整个急救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日常接警、院前指挥调度、院前急救数据的收集整理任务,在突发事件及灾难事件的处置过程中,还承担着伤(灾)情信息的接收、分析和上报,与上级领导、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现场、急救车、医院急诊科的畅通联络,起着承上启下、沟通信息等重要的枢纽作用。
  (五)急救知识的公众普及教育
  大力的宣传和普及急救知识以及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工作之一,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急救及灾难救援的成功率。院前急救机构可通过编写急救科普书籍,开展急救技能普及培训,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手段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急救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提高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
  ……

前言/序言

  急诊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在我国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我国需要建立急诊医学的教学体系及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急救的需求。在邵孝鉷、王一镗教授等老一辈急诊医学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已建立了完善的急诊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
  本教材以急诊医学临床常见的症状与疾病为主,与第1、2版相比,大纲及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减少了与《内科学》、《外科学》的重复,同时体现了各学科问的交叉渗透及与各临床专科的对接结合。本教材与《急诊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材有所区别的是,不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性,注重综合临床能力的培养,突出急危症救治特色。注重I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临床实际,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先救命后治病,从症状人手,快速诊断与鉴别的急诊临床思维方式,提高临床实际工作的能力。
  根据我国急诊医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要,吸收了部分中青年专家参与本教材的编写,第1、2版教材主编王佩燕教授担任本次教材的主审。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山大学有关领导的支持和指导;学术秘书李恒、赵燊博士在《急诊医学(第3版)(供临床预防口腔护理检验影像等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规划教材》的编排、出版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周莉莉、林庆明博士参与了本教材的资料整理、校对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水平和时问所限,本教材可能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敬请读者不吝赐教和指正。
  黄子通
  2013年5月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