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够关键:直戳企业培训痛点,特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够全面:一套完整的“操作指南+练习+工具百宝箱”
够实用:基于2000多门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保证接地气
够有趣:搭配趣味插图,轻松理解,快乐学习!

内容简介

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将国际化理论和本土化实战经验融为一体,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组织智慧萃取、案例开发、教学活动设计、引导技术、翻转课堂、微课等多个交叉领域的专业知识。《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尽可能将专业知识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力求做到“简单实效接地气”。为了便于读者学以致用,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经过实践验证的流程、工具、方法,还包含了许多源自作者500多个项目、2000多门课程的真实案例,较好地实现了“让人人为师不再难,让人才培养更简单”。

作者简介

王法松,人才培养专家/课程开发与讲师培养五星教练
成功为中国电信、可口可乐等200多家企业实施人才培养项目,训练多达15000名内训师,指导开发2000多门专业课程,其中部分作品获评全国微课大赛TOP100。

目录

第1章培训师技能:新时代职场必修课
1.1 组织能量提升的催化剂/2
1.2 个人职业发展的加速器/4
1.3 想说爱你不容易/6
1.4 有用才是硬道理/8
第2章如何聚焦“钻石”课题
2.1 锁定高价值区域/14
2.1.1 刚需、痛点、高频/14
2.1.2 问题导向与任务导向/16
2.2 精心挑选好课题/17
2.2.1 问题导向:钻石课题漏斗/17
2.2.2 任务导向:从职责到任务/22
2.3 调整课题颗粒度/24
第3章如何提炼高手“套路”
3.1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27
3.1.1高认知水平+大量好“套路”/27
3.1.2为什么高手很难复制/29
3.2解决方案是怎样炼成的/30
3.2.1D1:界定场景/34
3.2.2D2:挖掘素材/36
3.2.3D3:萃取智慧/40
3.2.4D4:设计配套/55
第4章如何炼成精品课程
4.1包装课题名称:做快乐的标题党/66
4.2明确教学目标:找到教学的靶心/70
4.2.1教学目标的三个误区/70
4.2.2制定目标的ABCD法/71
4.2.3柯式四级评估法/74
4.3搭建课程结构:三级课纲的诞生/76
4.4加工教学内容:化晦涩艰深为通俗生动/81
4.4.1第一招——打比方/83
4.4.2第二招——做对比/83
4.4.3第三招——举例子/85
4.4.4第四招——讲故事/86
4.4.5第五招——视觉化/88
4.5设计教学活动/91
4.5.1凤头:PIP三要素导入/93
4.5.2猪肚:三级跳知识点教学/100
4.5.3豹尾:三板斧收尾法/105
4.5.4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108
4.6开发教学材料/119
4.6.1教材=PPT讲义吗/119
4.6.2PPT课件上应该放哪些内容/123
4.6.3“PPWord”如何“进化”为PPT/130
第5章如何打造生动课堂
5.1练好表达基本功/156
5.1.1紧张情绪管理/156
5.1.2语音语调/160
5.1.3肢体语言/163
5.2互动攻略/169
5.2.1提问/170
5.2.2回答/179
5.3控场攻略/181
5.3.1控节奏/181
5.3.2控设备/185
5.3.3控突发/187
第6章如何实现从“知道”到“做到”
6.1训后落地,缺失的临门一脚/195
6.2培训转化的三重阻碍/195
6.3“五步七有”打好培训转化组合拳/198
第7章轻学习:未来学习的八大关键词
7.1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208
7.2轻学习的八大关键词/209
7.2.1业务合体——让学习成为业务的一部分/210
7.2.2轻量——消灭一切可以不要的学习/211
7.2.3快捷——用最短的链条让客户尝到甜头/211
7.2.4愉悦——用C端用户的思维来做B端的培训/213
7.2.5重混——O2O,超级混搭,统合综效/214
7.2.6场景化——基于场景展开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215
7.2.7大数据——每家企业都应该拥有学习平台/215
7.2.8人人为师——老师即学员,学员即老师/216
参考文献/217

前言/序言

让人人为师不再难,让人才培养更简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交稿的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了这八个字。
2003年,我在联想从事培训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那时,国内成
熟的企业大学还屈指可数,余世维老师和张晓彤老师的作品正红遍大江南
北。次年,昌浩兄送给我一本杨思卓老师写的书,我如获至宝,珍藏至今,
边看边想“什么时候,我也写一本自己的书”。一晃,已过去了15年。
2009年,我正式进入管理咨询业,成了一名职业培训师。那时,我主
讲的第一门课是《魅动全程——企业内训师的十八般武艺》。建发、安踏、
龙净环保、华电开关等知名企业的员工是我的第一批付费学员。一晃,也
已过去了10年。
2017年,创办企友咨询的第六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出书。于是,我们
团队开始系统性地梳理“课程开发与讲师培养”的发展脉络,试着观察这
个“江湖”的动态,倾听各方的声音,并且不断整理素材,更新自己的知
识体系。一晃,又花了将近2年的时间。
姑且将“课程开发与讲师培养”看作企业管理丛林中的一个小小物种,
我们不难发现,它在国内大抵经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在初始的1.0阶段,它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呼,叫TTT。
在TTT的早期,大家一定会想到一句话——“我不是培训师,我是明星”。
内容的主体是演讲表达,主要教说学逗唱的功夫,比如眼神怎么看、站姿有
什么讲究以及语音语调怎么做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到了2.0阶段,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家发现一场好的培训仅仅依靠老
师在台上唱独角戏是无法完成的。每一个教学现场都像交谊舞的舞池,而
培训师和学员仿佛舞者,场景中既需要舞台、灯光、音响,也需要舞者结
成舞伴,你来我往,彼此呼应。所以在2.0阶段,授课技巧的训练得到了
空前的重视,其核心是如何引导的以及如何控制场面情况。
但是人们很快又发现,就算老师授课技巧再好,演讲表达能力再强,
培训效果可能仍然无法令人满意。一堂真正好的课,首先不是讲出来的,
而是设计出来的。好比一座冰山,演讲表达、授课技巧都是冰山在海面上
的显性部分,真正决定这座冰山的东西却在海面之下,也就是“课程开发”。
“课程设计与开发”逐渐成为热词,替代了“TTT”的江湖地位,也由此
进入了3.0的发展阶段。
进入3.0后的这几年,世界风云变幻,移动互联网渗透了社会的方方
面面。企业人才发展领域热闹非凡,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行动学习、
教练技术、微课……各领风骚,百家争鸣。这几年也是国内企业大学发展
最迅猛的时期,企业培训的内部化和线上化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内训
师队伍的搭建和运营几乎成了成熟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
而近几年,据我们观察发现,至少有三个变化正在发生。
第一个变化是“课程开发”扩展为“学习项目设计”。由“点”变成“线”,
再拓展到“面”,每个课程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还包含培训前(下
称“训前”)、培训后(下称“训后”)的完整学习体验。这一教学创新改革方法在国内企业界得到普遍应用。
第二个变化是“混合式学习”成为标配。学习不等于培训,培训不等
于上课,上课也不等于课上。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O2O)、引导技术和
教练技术在培训中融合使用、智能化工具(包括小程序)赋予课堂更多互
联网色彩,这些都给培训带来了很多新鲜感。人们习以为常的“老师台上讲,
学员台下听”的传统培训画面已经被颠覆得支离破碎。
第三个变化是培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绩效导向,注重对问题解
决的实际作用和对工作任务的有效支持,更注重立足于实际业务场景,实
施“场景化学习”。
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一个全新的4.0发展阶段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来到
了我们身边。
一方面,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
象——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具有系统性思维的课程开发模式,无论用什么说
法来定义和包装,其底层逻辑几乎清一色是ADDIE。
尽管培训师技能的边界得到了明显的拓展,但“编(课程开发)、导
(互动控场)、演(演讲表达)”依然是培训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必修课。
同时,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正如人们需要的是钻头钻出的孔而非钻头本身,
培训对于企业同样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作为管理活动中的一个子项,培训
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正在被企业高层不厌其烦地强调。换句话说,培训必须
具有“最佳投入产出比”才有可能真正获得企业的青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供给侧角度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培
训管理者和企业培训师)对外部智囊的专业支持都难言满意。他们“吐槽”
的理由主要包括“两个不懂”:
一是不懂业务。很多课程开发与讲师训练的方法,是把手段当目的,
为了技术而技术,无法紧密衔接企业经营,做到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
进而促进组织绩效提升。
二是不懂企业培训师。我们常常宣称管理者是人力资源的第一责任人。
按道理,担任企业培训师,做好下属培育是每一位管理者的职责本分。可
是学院派方法中一大堆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和过度完美主义的要求,如同
横亘在他们眼前的一座大山,令人云里雾里、难以翻越。而以江湖派为主,
依靠碎片化经验转化得来的花式打法,又让人觉得零敲碎打不成体系,甚
至似是而非、误人子弟。毕竟对于这些管理者和业务专家来说,培训工作
显然算不上他们最核心的工作。他们担任企业培训师,兼职比例远远超过
了专职。他们的求学经历中也罕见教育类相关专业背景。
那么,问题来了。是否能总结出一套这样的方法和工具呢?
它把“有用才是硬道理”当作宗旨,信奉德鲁克的箴言:“管理是一
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它从业务需求出发,以提升绩效为归依,深深扎
根于真实的业务场景中。
它是“国际标准,本土实践”的产物,既传承权威经典,保持了科学
性和系统性,又充分考量国内企业的实际状况,不“端”不“装”接地气,
简单好用求实效。它本身就是一套被大量实践验证为有效的高品质解决方
案,流程、方法、工具三者兼备。哪怕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同样可以看得懂、
学得会、用得上,而且喜欢它。
当问题被精准锁定,余下的就是追寻答案。我们查阅了教育培训和人才
发展领域的很多专著,最重要的是复盘了团队做过的500多个项目、开发和指
导开发的2000多门课程,并且在接受过我们训练的企业培训师中抽样回访了
100多位优秀代表,我们将这些经验掰开来讲,全部体现在这《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里。
这是一本企业培训师的实战指南,特别适合企业管理者、业务专家、
培训管理者、企业培训师阅读。《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内容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申明了一个观点:“培训师技能是VUCA时代每一位职场精
英的必修课。”对于企业,通过课程开发和讲师培养,可以沉淀组织智慧、
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有利于推动战略落地、文化传承和绩效提升,可以使
组织更具备洞察变化、适应变化的核心优势。对于组织中的个体,无论选
择管理线还是专业线发展,都将受益于此,更有机会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
跃迁。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把“场景化精品课程”当作“绩效提升的高品质
解决方案”来看待,从企业培训痛点切入,围绕目标、内容、形式三个要素,
按照聚焦选题、萃取方案、设计课程三个步骤,完整讲解了一门解决方案
式课程诞生的FED6模式。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在第五章中还可以看到
一些课程设计的新玩法,通过实际案例体验创新型教学设计,比如引导技术、
翻转课堂等在培训中的融合运用。
第五章从课程开发转向授课现场,从后台转向前台,致力于帮助企业
培训师们更从容地展现魅力。既有演讲表达的基本功(紧张情绪管理、语
音语调、肢体语言),又有授课技巧(互动、控场)的关键要领。
第六章主要讲述了如何将培训转化为绩效,以“五步七有”为关键路径,
有助于读者设计简便可行的落地方案,避免“有用”成为一句空话。
最后一章,作者所带领的团队基于多年培训与咨询工作实践,对学习
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和展望,分析“轻学习”成为必然范式的原因,同时
提出“轻学习”的八个关键词供读者们参考。
此外,我们别出心裁地为部分重点章节设计了实战练习,读者可以先
行思考,做出自己的作品之后,根据题后指示,阅读作者提供的参考答案。
中间的五个章节,是按照流程顺序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但每个章节
同时具有独立性。读者朋友既可以逐页翻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疑问针对
性选读。我们甚至倾向于建议刚入门的企业培训师优先阅读第五章的演讲
表达与授课技巧。
用心琢磨的读者或许会发现,《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中的很多方法、技巧并不仅仅可以
用来做培训,只要能触类旁通,它们完全可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
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事都有其边界,这《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的内容也有其明确的场景界定,以针对企业
内有实践基础的问题和任务为主,出了这个边界恐怕未必有效。加之这个
世界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变化,学习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过去实践
验证为对的东西,在未来完全有可能站在了正确的反面。所以我们所能做
的,只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怀着十分的诚意和大家交流探讨。
这《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虽然以我为署名作者,但本质上是团队协作的集体成果。
感谢团队全体伙伴这一路不分彼此、抱团作战!其中有几位做出了突
出贡献:赖巧晖全程统筹工作进程并担起了“内部编辑”的重任,蔡鸿源
承担了《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全部插画的手绘工作,刘盈盈协助整理、编写了很多素材并且
和胡松龄一起撰写了课件制作部分的初稿,蔡晓蓉协助了部分录入,刘筠
筠则充当“反派”,从读者视角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反馈。
感谢广大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没有与你们合作的那么多成功项目作为
土壤,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典型案例和经验用来复盘。
感谢本领域的专家和同行!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方法,少走了很多
弯路,同时也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得到了诸多启发。
感谢Sophie!您作为《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编辑,颜值与才华兼备,又独具匠心,给了
我们很多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我的太太和孩子。在我写书期间,太太替我分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
孩子也能理解我陡然减少的陪伴时光。没有你们的支持和付出,真难以想
象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奋笔疾书。
“让人人为师不再难,让人才培养更简单”是我的一份初心。怀揣这
份初心,十五年来躬身践行,念念不忘,终于在实现这个梦想的道路上迈
出了重要的一步。希望借由这《有用才是硬道理--高绩效培训师实战手册》,能让读者朋友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好。同时,囿于水平,错漏难免,非常期待得到您的宝
贵意见,以帮助我们一点一滴持续进步。
最后,谢谢每一位读者的厚爱。感恩遇见,有你真好!
王法松
2018年12月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