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渴望培养孩子成才的父母,高中生和大学生,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每个寻求人生成长与蜕变的人

学习只是为了升学和就业吗?

能够始终推动一个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成长的动力是什么呢?

这本关于能力和思维培养的精华之作,为读者揭示了真我成长的6种能力,提供了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和思维的方法,并逐一打破传统观念和误区,为迷茫的你点亮一盏明灯。

这《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凝聚了世界40多所名校名企访谈和调研的精髓,从培养人才和招聘人才前线的人群中,获得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干货的反馈。将能力与思维从根源到表层逐一分析,结构化地揭示成长背后的真谛。

横跨东西的留学经历,世界名企的丰富经验,150多场讲座的积累,作者把她二十一年学贯中西、驰骋职场的成长感悟以及上千个中国家庭的咨询经验汇聚成这《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的内核,和读者分享如何实现人生的成长与蜕变。

内容简介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一张录取通知书都只是一个起点。什么才是让一个人适应未来发展、赢得“人生长跑”的根源能力呢?这些能力又如何获得呢?

作者从世界名校的人才培养思维和名企视角下的职业人才需求入手,对四十多所名校和名企进行调研和访谈,并结合二十多年留学名校的成长经历和就业名企的职业经验,详细解读年轻一代在未来发展中所必备的六种能力:包括意志力、人生设计能力、思考辨析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有何误区以及如何解决等角度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一手经验,帮助年轻一代走出成长的迷茫,塑造胜任未来的能力。

作者简介

郭蓓

启德教育集团留学事业部副总裁

哈佛商学院MBA

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学士

被著名国际组织Women’sForum授予2014年度RisingTalent(冉起之星)

1981年出生于上海,16岁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读完高一后,独自赴日学习。通过参加日本竞争激烈的高考,进入东京大学并获得经济学部学士学位。而后在哈佛商学院获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拥有12年海外求学和就业经历。曾就职于多家跨国企业:美林证券,花旗银行及启明创投。

回到中国之后,投身于发展国际教育事业,遍访世界名校,倡导青少年的能力与思维的真我成长与规划,以及国际化的家庭教育理念。近四年来走遍中国30多个城市,累计讲座近150场。

精彩书评

  推荐这《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给所有寻找成长源泉的中国家庭。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

  这其实不是一本关于留学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坚韧美丽的郭蓓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这十多年怎么通过对自身学业和人生之路的规划,走到今天,获得许多的成功。
  ——启德教育集团首席执行官黄娴

  纵贯东西的求学历练,更让她对中外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见解!许多聆听过她讲座的人都感慨:时间太短,不过瘾,还想听……正所谓“可遇而不可求”,《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的问市恰能弥补这些朋友的遗憾。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节目主编、主持人翟乐

  这《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能够帮助中国走向世界,即帮助中国的年轻人深入了解、欣赏、适应外国文化,并在留学期间全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雷立柏

  这《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中的洞察和建议对于想要追求国际化教育的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四层能力结构,尤其在跨专业和适应力的部分,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当今日新月异的国际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特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院教授兰道尔·罗哈斯

  如何培养孩子,并帮助孩子获得成功,胜任未来?这个让无数中国家长魂牵梦萦的问题,最后却经常变成陪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的遗憾现实。郭蓓女士的《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一书从她近20年的海内外留学和职业经历出发,提出了胜任未来所需要的本真力量,值得每一位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
  ——清华大学博导、营创学院院长郑毓煌

  这是一本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读的佳作。真实的经历、细腻的情感、深邃的思考、睿智的启悟,让每个读者感同身受、豁然开朗。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李峻

目录

序成长的本真力量
第一章容易被忽视的根源能力
收获成功的最重要品质
意志力与天赋无关
培养意志力的有效方法
年轻不是资本,好奇心才是
为什么要学习人文社科
第二章设计永不停息的人生
哈佛也没能教会我的人生规划误区
人生规划中的设计思维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从当下开始培养
第三章思维决定人生
阅读——思维密集度最好的培养方式
辩论只适合口才好的学生吗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
跨专业融合能力
第四章做跨文化适应的强者
入乡随俗真的没那么简单
需要学习几门外语
飞跃中西方课堂的学术能力
做拥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国际人
第五章个人时间管理与团队协作
冲破时间管理的苦境
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背景提升究竟在提升什么
学会在团队协作中成长
第六章就业竞争力
学生时代的就业力构建
面试的黄金两分钟
寻找贵人和构建弱人脉
人工智能下的就业竞争力
第七章世界顶尖名校和名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世界顶级名校的人才培养思维
名企眼中的未来人才
附录名校教授推荐给中国年轻一代的启蒙读物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哈佛也没能教会我的人生规划误区
  当我站在哈佛商学院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从校长手中双手接过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我是心潮澎湃的。其实在哈佛商学院两年的时间里,最触动我心灵的时刻并不是在毕业典礼,而是在MBA第二年最后一个学期,学校的公共场所里出现了很多用三角架支起的大幅学生个人写真。每一张写真下面赫然写着相同的一个问题:
  Whatdoyouwanttodowithyouronebigandwildlife
  仅有一次的狂野人生,你希望怎样度过?
  照片下面是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答案,有的是非常具体的职业方向,有的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每一个都不相同,每一个都发自内心。穿梭在这一幅幅人生之中,那时候28岁的我非常感慨地思考着:“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完美答案究竟在哪里?”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是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这封信只能在第十年的聚会时发还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上。哈佛的毕业生聚会分别是第一年,第五年,第十年,第二十年,第三十年。这样的设置据说是正好折射了毕业生人生轨迹的不同重要阶段。教授告诉我们:毕业后第一年的聚会,大家都是重返职场,各自都有树立的职业目标和人生计划,一切都是新的希望;
  毕业后第五年的聚会,大多数人都成家立业,不少人会在事业上拥有不错的成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多集中于职业发展;等到第十年,会看到非常大的变化,有些人遇到挫折,在事业上迷失了方向,有些人感情生活不顺利,感到不幸福,还有些人在与疾病做斗争。到了第十年,大家都不那么热衷于职业上的晋升,而是更多地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时候学校会把塞进时间胶囊的、十年前我们给自己写的那封信发还给我们。28岁的我当时的理解是,学校希望让十年后的我们看到十年前给自己定下的规划实现了几分。
  现在的我,明白我之前的两个理解都错了。人生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等待我们去揭开,所以人生不能朝着某个固定的目标进行规划,而是一个需要不断选择和试错的设计过程。
  人生的设计能力,决定了我们从青少年时代开始贯穿一生的幸福感。这一尤为重要的能力,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整个篇章中理解。
  面对仅有一次的人生,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我自己曾经碰到过的下面的误区,有多少是你所熟悉的?
  误区一:我们先要发现兴趣才能确定专业和职业方向
  误区二:每个人大学选择的专业决定了职业方向
  误区三:我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
  误区四:我不能选错路,一旦选错,人生就失败了
  对于前两个误区,已经有专门的研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答。误区一的解答:斯坦福大学的威廉?达蒙教授经过研究发现,12~26岁的学生中,每5个人中仅一个能够清晰地说明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动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曾经就是这80%的学生中的一个,大学的前三年对于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一筹莫展。我非常羡慕那些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同学,仿佛知晓自己的方向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而自己这方面是缺失的。这种羡慕有时甚至变成一种对自我的失望和沮丧。当我们以设计人生的思维来思考20/80的比例时,我们便会明白,20%的学生并不是比80%的那群学生更优秀或者更聪明,他们只是更早地进入了设计人生的思考,比我们更早得到了第一个5~7年人生计划的结论。而人生的设计,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误区二的解答:在美国,仅有27%的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跟自己的专业相关。首先,不是所有的专业都是职业型专业。典型的职业型专业包括会计、市场、法律、金融工程、医学等等。但是还有很多专业并不与职业相关。大学本科的学习目的在不同国家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而不同。中国大学因为受苏联的影响,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毕业后直接能够为国家单位所用的专项人才,所以专业设置非常细。美国大学本科的目的在于公民教育。大学本科甚至不设置医学系和法学系。因为美国大学认为,只有在完成本科公民教育后,一个学生才有可能拥有讨论生命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

前言/序言

  1997年,我考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成为附中学生会的文艺部部长,举办了第一届轰动全校的原创歌曲大赛。经历过这样大型活动的磨砺,那时候的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然而,在后来协助学校接待了几批海外中学学生团的访问后,我的那份自信受到了冲击——在跨文化的差异面前,我感到局促;在交流和沟通上,我感到青涩;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来自海外学生身上的那种与我不同的、游刃有余的“自信”。我同时也萌生了对海外学习和文化环境无尽的好奇。

  高一结束后,我决定鼓起勇气真的走出去看一看。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我16岁第一次踏出国门。这一走,就走了整整十二年,先后在日本和美国留学,最后又回到中国。

  在全国各地做讲座时,我经常被家长和学生们问到的问题是:回顾十二年的海外留学和生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简历上点缀的那些名校和名企吗?我感觉不是。简历中的这些亮点都是表象,在身心和血液中蕴藏的力量才是本真。

  这些本真的力量在我留学十二年的海外岁月中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成长。那段岁月中有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有上坡和下坡的磨砺,有人文和旅行的体验。正是这些不断聚集的力量,使我拥有对人生选择的自由,对挑战未知的自信,以及在经历眼泪和汗水的磨砺之后,依旧不失对人生美好的憧憬。它们为我点亮一盏心灵的明灯,让我主宰人生前行速度的缓急,让我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我一直觉得缺少一本给父母和孩子共读的探索成长究竟为何的书。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同程度地感觉到了,一封大学的录取信,一封企业的录用书,都只是短暂的里程碑。如果只是纯粹地把它们作为目标,我们就输了,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名短跑选手。因为学生时代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因为这个特殊的国际化时代,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次正视未来、淬炼自己获得这些本真力量、成为人生长跑选手的机会。

  这是一本探索如何获得这些本真力量的书。这些本真的力量,我称之为能力与思维。我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做了反思,遍访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和观察最深入的两类人群。第一类是中外最顶尖高等学府的招生官和教授们。大学是培养和输出人才的摇篮,他们在每一个时代都持续思考着历史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怎样的变化、应该设置怎样的教学体系、配备怎样的师资力量来培养人才制胜未来的能力。近年来交叉型专业的不断诞生,就是时代对人才要求转变的风向标。第二类是创业者、企业高管和人力资源负责人。企业是吸纳人才和运用人才的基地,他们在商业的浪潮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人才雇佣标准,淘汰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通过调研我发现,除了技术和研究型岗位之外,企业做应届毕业生招聘,越来越不看重特定的专业背景或者学校排名,而是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方式。

  结合我近二十年的海外留学和职业经历,在国际教育工作中的践行,以及对四十多个名校和名企的调研和访谈,我将这些对于年轻一代最重要的本真力量———能力———划分成六大核心能力,构成四个有递进关系的层级。

  第一层级:一切能力的根源,包括意志力、好奇心和人文思维

  第二层级: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人生设计能力

  第三层级:思维能力,包括思考辨析能力、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跨专业融合能力

  第四层级:包含三大能力,是在前三层能力的基础上更为表象,并且能够在后天习得的能力:跨文化适应力:外语竞争力、学术适应力、生活适应力、制度规则适应力、多元文化适应力、自我管理与他人协作能力:多任务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就业竞争力

  [QQ截图20180907102953.jpg]

  我不仅仅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父母和学生们理解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更希望给予大家培养这些能力的有用的方法和借鉴。正确的认知从消除偏见和迷茫开始——为什么近半数的中国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人文社科学习是真的没用吗?辩论只适合口才好的学生吗?创造力应该如何培养?人生的选择真的是可规划的吗?这些问题都是《胜任未来:赢得人生的六种能力》在探讨不同层级的能力时会涉及的主题。

  第一层级是蕴藏在所有能力底层的根源能力,包含了意志力、好奇心和人文思维。之所以称为底层,是因为它们深藏在人的心灵和头脑深处,在黑暗中给予我们动力和阳光,牵引着我们其他层级的能力和表象的行为。当我们去看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最终触碰到的都是这些底层的核心能力。在三个底层核心能力中,我们可能对于人文思维这个词比较陌生,而人文思维又恰恰是中国当代年轻人最迫切需要的,决定了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包含对历史的尊重,对伦理道德的认知,进而思考自己从何而来以及在当今国际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

  第二层级能力是人生设计能力。人生设计这个词引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门同名的课程。迄今为止有一千多名斯坦福学生上过这门课,从中获得了受益一生的人生设计能力。每一个年轻人走到大学阶段的人生之路,都是可预见、可规划的,但再往前的路应该怎样选择,怎样前行?如何避免人生选择的七年之痒?如何面对看似前方无路的迷茫和沮丧?没有人生设计的思维,我们所有的学习和目标都会变成茫然。

  第三层级的能力是关于每个人的思维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涉及我们的思考辨析能力,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和跨专业融合能力。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棵由不同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大树——知识体系来源于从课堂或者职场中获得的专业和行业的学习,而且在当下跨界融合的时代,知识体系之间的边界变得很模糊,拥有多个知识体系的融合能力变成必需;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结构性地思考和运用我们的不同知识体系,甚至产生出创新的花火。

  每个人大脑中的这棵树的结构都不同,不同的枝干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决定了哪怕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洞察和行为。而这些洞察和行为恰恰形成了每个人的差异。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我们经常听到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生,就是在指出这棵树的建构的重要性。

  第四层级的能力不同于其他三层能力,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相处、共同协作时需要的相关能力,也是相对容易通过引导和实践习得的能力,包含了外语竞争力、学术适应力、生活适应力、制度规则适应力、多元文化适应力、多任务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停地直面和认知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从而革新自己的价值观的历程。我们在人生不同阶段中跟拥有不同价值观和经历的人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要求我们具备语言沟通、学术适应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国家地域的不同,行业的不同,阶层的不同,会在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增加更为复杂的维度,要求我们拥有跨文化的适应力和制度规则的适应力。就业竞争力板块,我希望帮助广大家长和学生早一步了解从学校跨向职场,学生将需要越过怎样的鸿沟,如何注重自身职业素养和操守的培养,在学生时代建构自己的职业经历,以及有心地去寻找自己的“贵人”与有意识地进行“强弱”人脉网的搭建。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诗人,印度哲学家泰戈尔1942年在清华做过一场精彩的演讲。演讲中的文字在九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字字入心,响彻心扉。

  “我们已经出来,我们不要在墙圈里躲着,我们现在应该在全世界的面前辩护我们的价值,不仅在我们容宠的家长前卖弄能耐,我们必须明证我们存在的理由,我们必须从我们各家独有的文明里展览普遍公认的成分。现在我是在中国。我问你们,我也问我自己,我们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从家里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新时期的敬意。”

  是的,我们要问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从身上拿出来,算是给我们自己人生的最高敬意。

  这,应该是我们真正的人生的格局。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