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机与拖动(第3版)》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电机学,阐述电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上篇共六章,包括电机学基础知识、直流电机、变压器、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的基本理论,以及控制电机的原理与应用等。下篇为电力拖动,主要阐述各类电动机电力拖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下篇共五章,包括电力拖动基础知识、他励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以及电力拖动系统中电动机的选择等。


目录

前言

常用符号表

第1章电机学基础知识1

1.1电机的基本功能与主要类型1

1.2电机的基本原理2

1.2.1磁场的基本概念2

1.2.2磁路及其基本定律4

1.2.3电磁感应定律7

1.2.4线圈的电路方程8

1.2.5电磁力定律与电磁转矩8

1.2.6电机的可逆性原理9

1.3电机的制造材料10

1.3.1概述10

1.3.2铁磁材料的重要特性11

1.3.3永磁材料的特性14

思考题与习题18

第2章直流电机20

2.1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20

2.1.1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0

2.1.2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21

2.2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和额定值22

2.2.1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22

2.2.2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23

2.2.3直流电机的额定值25

2.2.4直流电机按励磁方式分类26

2.3直流电机的磁场和电枢反应27

2.3.1直流电机的空载磁场27

2.3.2电枢磁动势28

2.3.3电枢反应29

*2.3.4电枢反应对换向的影响及改善

换向的措施30

2.4直流电机的感应电动势和电磁转矩32

2.4.1直流电机的感应电动势32

2.4.2直流电机的电磁转矩33

2.5直流电动机的运行分析33

2.5.1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方程33

2.5.2他励/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工作

特性35

2.6直流发电机的运行分析37

2.6.1直流发电机的基本方程37

2.6.2他励直流发电机的工作特性38

2.6.3并励直流发电机的自励过程与外

特性39

思考题与习题41

第3章变压器44

3.1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分类与额定值44

3.1.1变压器的基本结构44

3.1.2变压器的分类48

3.1.3变压器的额定值49

3.2变压器的工作原理51

3.2.1变压器各电磁量的参考方向51

3.2.2变压器的空载运行52

3.2.3变压器的负载运行57

3.3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和相量图59

3.3.1绕组折算60

3.3.2T形等效电路61

3.3.3近似和简化等效电路62

3.3.4变压器负载运行时的相量图63

3.4标幺值64

3.4.1标幺值的定义64

3.4.2采用标幺值的优点65

3.5变压器的参数测定67

3.5.1变压器的空载试验67

3.5.2变压器的短路试验69

3.6变压器的运行特性72

3.6.1变压器的外特性与电压调整率72

3.6.2变压器的损耗与效率特性73

3.7三相变压器及其联结组76

3.7.1三相变压器的类型76

3.7.2三相变压器的联结组77

3.8三相变压器的并联运行81

3.8.1并联运行的理想状态及条件81

3.8.2联结组对并联运行的影响82

3.8.3电压比对并联运行的影响83

3.8.4短路阻抗对并联运行的影响83

3.9特殊变压器85

3.9.1自耦变压器86

目录电机与拖动第3版3.9.2三绕组变压器89

3.9.3仪用互感器90

*3.10节能变压器92

3.10.1非晶合金变压器92

3.10.2卷铁心变压器93

3.10.3超导变压器95

3.10.4变压器性能参数比较97

思考题与习题97

第4章异步电机101

4.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

原理101

4.1.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101

4.1.2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104

4.1.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额定值和主要

系列107

4.2三相交流电机的绕组109

4.2.1交流绕组的基本概念109

4.2.2三相双层绕组111

4.2.3三相单层绕组112

4.3三相交流绕组的磁动势113

4.3.1单相绕组的磁动势——脉振磁

动势113

4.3.2三相绕组的合成磁动势——旋转

磁动势118

4.3.3三相定子绕组建立的磁场121

4.4三相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122

4.4.1集中整距线圈的感应电动势122

4.4.2分布绕组的感应电动势123

4.4.3短距绕组的感应电动势123

4.4.4相电动势124

4.5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125

4.5.1转子磁动势和电动势125

4.5.2定子、转子绕组的电压方程——

频率归算126

4.5.3绕组归算127

4.5.4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和

相量图128

4.5.5异步电动机的简化等效电路129

4.5.6笼型绕组的磁极数和相数130

4.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和转矩131

4.6.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关系131

4.6.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关系132

4.6.3三相异步电动机电磁转矩的物理

表达式133

4.6.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转差率

特性133

4.7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和参数

测定137

4.7.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137

4.7.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主要性能

指标138

4.7.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参数测定139

4.8单相异步电动机141

4.8.1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142

4.8.2两相绕组的磁动势143

4.8.3单相异步电动机的主要类型和

起动方法144

*4.9三相异步发电机146

4.9.1三相异步发电机的单机运行146

4.9.2笼型三相异步发电机的并网

运行146

4.9.3双馈异步发电机变速恒频风力

发电系统148

思考题与习题150

第5章同步电机152

5.1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和额定值152

5.1.1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152

5.1.2同步电机的励磁系统155

5.1.3同步电机的冷却方式157

5.1.4同步电机的基本类型157

5.1.5同步电机的额定值158

5.2三相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159

5.2.1三相同步电机的基本原理159

5.2.2同步电机的空载运行159

5.2.3同步电机的负载运行和电枢

反应160

5.2.4三相同步电机的运行状态163

5.3三相同步发电机的稳态分析164

5.3.1隐极同步发电机的稳态分析164

5.3.2凸极同步发电机的稳态分析167

5.4三相同步发电机的功率和转矩172

5.4.1功率平衡方程172

5.4.2电磁功率与功角特性172

5.4.3电磁转矩与矩角特性174

5.5三相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175

5.5.1外特性175

5.5.2调整特性176

5.5.3效率特性176

5.6同步发电机与电网的并联运行177

5.6.1并联运行的条件177

5.6.2并联运行的方法178

5.6.3有功功率的调节与稳定问题179

5.6.4无功功率的调节与V形曲线182

5.7三相同步电动机与同步补偿机184

5.7.1同步电动机的运行分析184

5.7.2同步电动机的功率和转矩186

5.7.3同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187

5.7.4同步补偿机188

*5.8同步发电机的三相突然短路189

5.8.1同步发电机突然短路的物理

过程189

5.8.2同步发电机的瞬态电抗191

5.8.3同步发电机的超瞬态电抗192

思考题与习题193

第6章控制电机196

6.1伺服电动机196

6.1.1交流伺服电动机196

6.1.2直流伺服电动机198

6.2步进电动机199

6.2.1基本工作原理200

6.2.2反应式步进电动机201

6.3测速发电机203

6.3.1直流测速发电机203

6.3.2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204

6.4自整角机205

6.4.1自整角机的结构205

6.4.2力矩式自整角机206

6.4.3控制式自整角机206

6.5旋转变压器208

6.6感应同步器209

思考题与习题211

第7章电力拖动基础213

7.1电力拖动系统的组成与分类213

7.2电力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213

7.2.1单轴电力拖动系统的运动

方程式213

7.2.2多轴电力拖动系统的折算215

7.3电力拖动系统的负载特性220

7.3.1恒转矩负载220

7.3.2恒功率负载221

7.3.3通风机与泵类负载221

7.4电力拖动系统的稳定运行条件221

7.5电力拖动系统的调速222

7.5.1调速的基本概念222

7.5.2调速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223

思考题与习题224

第8章他励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227

8.1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227

8.1.1固有机械特性227

8.1.2人为机械特性228

8.2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和反转229

8.2.1电枢回路串联电阻起动230

8.2.2降低电枢电压起动231

8.2.3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反转231

8.3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231

8.3.1电枢回路串联电阻调速232

8.3.2降低电枢电压调速232

8.3.3减弱磁通调速233

8.3.4调速方式与负载类型的配合234

8.4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制动236

8.4.1能耗制动237

8.4.2反接制动238

8.4.3回馈制动241

8.5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四象限运行242

思考题与习题243

第9章异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245

9.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245

9.1.1固有机械特性245

9.1.2人为机械特性248

9.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250

9.2.1笼型异步电动机的起动250

9.2.2高起动转矩的异步电动机255

9.2.3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258

9.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260

9.3.1变极调速260

9.3.2变频调速262

9.3.3调压调速267

9.3.4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

调速268

9.3.5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270

9.3.6电磁调速电动机271

9.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273

9.4.1回馈制动273

9.4.2反接制动275

9.4.3能耗制动279

9.4.4软停车与软制动280

9.5异步电动机的各种运行状态280

思考题与习题281

第10章同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283

10.1同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稳定

运行283

10.1.1同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283

10.1.2同步电动机的稳定运行284

10.2同步电动机的起动284

10.2.1拖动起动法285

10.2.2异步起动法285

10.2.3变频起动法285

10.3同步电动机的调速和制动286

10.3.1同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概述286

10.3.2同步电动机的制动方法287

10.4特种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288

10.4.1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288

10.4.2无刷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290

10.4.3开关磁阻电动机调动系统293

思考题与习题296

第11章电力拖动系统中电动机的

选择298

11.1电动机选择的基本原则298

11.1.1类型的选择298

11.1.2额定功率的选择299

11.1.3电压等级的选择300

11.1.4转速的选择300

11.1.5结构型式的选择301

11.1.6安装型式的选择302

11.1.7工作制的选择302

11.1.8型号的选择302

11.2电动机的发热与冷却303

11.2.1电动机的发热过程与温升303

11.2.2电动机的冷却过程与冷却

方式304

11.3电动机的工作制305

11.3.1连续工作制(S1)305

11.3.2短时工作制(S2)305

11.3.3断续周期工作制(S3)306

11.4电动机额定功率的选择307

11.4.1电动机的允许输出功率307

11.4.2拖动连续运行负载电动机额定

功率的选择308

11.4.3拖动短时运行负载电动机额定

功率的选择311

11.4.4拖动断续周期运行负载电动机

额定功率的选择313

11.5电动机的经济运行314

11.5.1电动机的经济运行管理314

11.5.2电动机经济运行的基本参数314

11.5.3电动机的经济运行措施316

思考题与习题316

参考文献318

前言/序言

  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电机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提供动力,而是要实现精密控制和智能控制。传统的电机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材料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呈现出结构多样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

  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为此,《电机与拖动》教材必须体现电机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因此,《电机与拖动(第3版)》秉承了前两版“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的宗旨,在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上不吝篇幅,将重点内容讲清、讲透。在深入剖析电机与拖动基础理论的同时,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双馈发电机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等新技术,体现电机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既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删去了直流电动机和异步电动机串电阻起动等过时的内容,精简直流电机的内容,充实同步电机的内容,将矢量控制原理与变频调速结合起来,力求使教材内容与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相适应。

  教材吸收了作者多年从事电机及其控制的教学与科研经验,以及主持或参与“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将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教材中,教材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述,如将异步电机在不同运行情况下的参数变化问题通过算例进行讲解;把交流电机的绕组、磁动势和电动势等内容进行分解,结合三相异步电机和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理论进行讲解。

  《电机与拖动(第3版)》由大连理工大学孙建忠和刘凤春主编,大连理工大学陈希有主审。具体分工为:第1章、第4章、第7章和第9章由孙建忠编写,第3章、第5章和第10章由刘凤春编写,第2章、第6章、第8章由曲兵妮、陈燕、任齐、许春雨共同编写,第11章由牟宪民编写。

  《电机与拖动(第3版)》出版后,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不少师生通过邮件和电话与作者进行讨论,并对《电机与拖动(第3版)》内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在此深表谢意。《电机与拖动(第3版)》承蒙陈希有教授主审,对陈教授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研究生王斌、王冬、王思浩、钟启濠、王晨等同学参加了部分文字和插图的整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电机与拖动(第3版)》在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著作和文献,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难免存在失误或不当之处,尚祈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教。

  编者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