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核心课程教材:水文学原理》阐述迄今人们所认知的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水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流域及水系、水文循环、降水、土壤水、下渗、蒸发与散发、产流机制和流域产流、地下水流、洪水波运动及洪水演算、流域汇流、冰雪水文等。《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核心课程教材:水文学原理》以国内外主要学术文献和作者近半个世纪来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支撑,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与先进性。《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核心课程教材:水文学原理》概念清晰,表述严谨、语言流畅、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核心课程教材:水文学原理》可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以及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地理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或学科师生、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核心课程教材:水文学原理》阐述迄今人们所认知的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水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流域及水系、水文循环、降水、土壤水、下渗、蒸发与散发、产流机制和流域产流、地下水流、洪水波运动及洪水演算、流域汇流、冰雪水文等。
  《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核心课程教材:水文学原理》以作者2008年讲授水文学原理课程的录音为基础,以国内外主要学术文献和作者近半个世纪来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支撑,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与先进性。《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核心课程教材:水文学原理》概念清晰、表述严谨、语言流畅、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
  《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核心课程教材:水文学原理》可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以及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地理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或学科师生、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芮孝芳,1963年7月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毕业至今一直在华东水利学院和河海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间1981年10月至1982年12月赴荷兰DELFT大学国际水利及环境工程学院留学,获硕士学位。曾先后担任河海大学水文系副系主任和环境水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曾有多项学术兼职。出版专著和教材《水文学原理》、《产汇流理论》、《河流水文学》、《径流形成原理》、《水文学研究进展》、《中国地学通鉴?水文卷》;合著《工程水文学》、《中国大坝50年》(中、英文版)等。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水文学的定义
第二节水文学的分支学科
第三节学习方法的建议

第二章流域及水系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水系地貌特征
第三节流域地貌特征
第四节数字高程模型及流域特征的提取

第三章水文循环
第一节水的奇异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球系统中水的储量
第三节水文循环现象及意义
第四节水量平衡
第五节水文循环的现有结论

第四章降水
第一节降水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的表示
第二节降雨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区域(流域)平均降雨深的确定
第四节雷达测雨

第五章土壤水
第一节土壤的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
第二节土壤水的存在形态
第三节土壤水的能量状态
第四节土壤水运动的控制方程

第六章下渗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非饱和下渗理论
第三节饱和下渗理论
第四节经验下渗曲线
第五节降雨过程中的下渗
第六节下渗后的土壤水分再分布

第七章蒸发与散发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水面蒸发
第三节土壤蒸发
第四节植物散发
第五节流域蒸散发

第八章产流机制和流域产流
第一节包气带及其结构
第二节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第三节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
第四节流域产流的基本模式
第五节产流面积的变化
第六节流域产流量的计算

第九章地下水流
第一节含水层类型
第二节含水层的水文特征
第三节地下水运动的控制方程
第四节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

第十章洪水波运动及洪水演算
第一节洪水波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洪水波运动的数学描述
第三节洪水波分类及运动波和扩散波
第四节槽蓄理论及槽蓄方程
第五节洪水演算预备知识
第六节特征河长连续演算法
第七节线性扩散波演算法

第十一章流域汇流
第一节流域汇流现象及流域汇流曲线
第二节流域汇流线性系统分析
第三节流域汇流的物理分析
第四节流域汇流的调蓄分析
第五节地下水流域汇流
第六节流域汇流的非线性问题
……
第十二章冰雪水文

精彩书摘

  一、分水线和集水线分水线是指山峰、山脊和鞍部的连接线。如果要作出分水线,那么就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山峰、山脊和鞍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种识别办法,一是到现场去察看,山峰就是山的最高部位,山脊就是由山峰沿坡垂直而下的那些线。鞍部就是两个山峰之间形如马鞍的那部分区域。但一个流域的范围往往是很大的,这么大的范围如何到现场去察看呢?二是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图是标注了等高线和地物的地图。有了地形图,也能达到识别山峰、山脊和鞍部的目的(图2-1)。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是由地面高程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山峰就是等高线图的极大点。山脊是从山峰开始所作的等高线的垂直线。鞍部是两端高、中间凹的区域,像骑马用的马鞍。现实可行的方法是:利用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和鞍部,通过到现场察看作必要的修正。
  为什么把山峰、山脊和鞍部的连接线叫作分水线呢?这是因为降落在这条线这边的雨水只可能向这边汇集,降落在这条线那边的雨水只能向那边汇集,这条线起了分水的作用,顾名思义称之为分水线。说得确切些,这样得到的分水线是地面分水线,但一般不必加上“地面”二字。其实,地下水也存在分水线。不透水基岩一般也是不平坦的,高高低低。地下分水线就是不透水基岩的峰、脊和鞍的连接线。由于存在土壤覆盖,地下分水线是隐蔽的。下渗到地下分水线这边的水只能往这边流动,下渗到地下分水线那边的水只能往那边流动。但在水文学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分水线”一般就是指地面分水线。如果指的是地下分水线,那么就需要加“地下”二字。
  与分水线对应的是集水线。集水线是地形等高线中两边较高,中间较低的凹槽线(图2-1),它总是位于相邻两条分水线之间。降落在集水线两边的雨水都要向凹槽汇集。虽然河流只会在集水线经过的地方形成,但集水线不一定都成为河流。
  ……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