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主旋律,随着万物互联趋势不断加深,数据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网络带宽的增速。同时,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众多新型应用的出现对延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将从数据源到云计算中心数据路径之间的任意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组成统一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边缘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使数据在源头附近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种模式不同于云计算要将所有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绕过了网络带宽与延迟的瓶颈。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力推动下,边缘计算正在成为新兴万物互联应用的支撑平台。
  边缘计算与同样备受关注的万物互联和云计算是什么关系呢?边缘计算模型是随着万物互联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不断扩大的数据规模以及数据处理的计算需求而产生的,边缘计算将让万物更智能,支持构建健硕的边缘应用生态。边缘计算并不是为了取代云计算,而是对云计算的补充和延伸,为移动计算、物联网等提供更好的计算平台。边缘计算模型需要云计算中心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的支持,而云计算也同样需要边缘计算中边缘设备对于海量数据及隐私数据的处理,从而满足实时性、隐私保护和降低能耗等需求。
  当谈起“边缘计算”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边缘计算的概念比较抽象,人们总是在谈“边缘”,但却往往觉得“不落地-2.0pt">”。边缘计算如此重要,目前还未见对边缘计算技术进行全面、深入剖析的出版物。《边缘计算》作者施巍松教授是边缘计算这一研究领域的早期提出者之一和主要倡导者,也是国际边缘计算研讨会的创始人,其他三位作者也都是国内比较早开始从事边缘计算研究的科研人员。了解到广大读者渴望弄清边缘计算本质和细节的迫切心情,我们集中力量编写了这《边缘计算》,希望能帮助有兴趣了解和研究边缘计算的读者缩短学习的过程,共同推进该领域的发展。
  《边缘计算》介绍边缘计算的概念、起源及发展历史,对边缘计算的基本概念、模型、关键技术进行剖析,分析边缘计算与云计算、边缘计算与大数据之间的关联,探讨边缘计算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给出基于边缘计算模型的几种实际应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展望边缘计算在万物互联背景下的研究机遇和应用前景,从智慧城市、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个人计算服务、协同平台等方面,介绍边缘计算的系统平台,从可编程性、程序自动划分命名规则、数据抽象、服务管理、数据隐私保护及安全、优化指标理论基础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边缘计算的挑战性关键问题,简述目前新兴的多个边缘计算系统实例,并重点介绍三个有代表性的边缘计算系统;从安全目标、安全威胁与挑战、主要安全技术等方面探讨边缘计算的安全,并从隐私保护、态势感知、设备更新、安全协议等角度,分析边缘计算为物联网安全带来的新机遇;
  《边缘计算》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通信、物联网、信息安全、电子机械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从事边缘计算的开发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对于不同需求的读者,可以直奔感兴趣的内容而去。
  《边缘计算》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中美两国团队的协同工作和辛勤付出。团队成员为《边缘计算》的顺利完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为《边缘计算》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原材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他们是:中国团队成员李尤慧子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领美博士(山东科技大学)、陈彦明博士(安徽大学)、张庆阳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刘伟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梁旭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徐殷(安徽大学)、张星洲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赵梓铭硕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郭烨婷硕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吴卫硕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白磊博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美国团队成员曹杰博士研究生(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张权博士研究生(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许蓝予博士研究生(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此外,需要特别感谢科学出版社的赵丽欣女士,没有她的大力支持,这《边缘计算》不会这么快和读者见面。
  1由于边缘计算技术非常前沿,加之时间仓促,很多内容无法面面俱到,同时书中难免存在谬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