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可供从事水文生态学、森林水文学、水土保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等专业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是作者在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整理而成。主要对我国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调控机制、典型森林植被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森林植被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和区域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

内容简介

在对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分析森林植被结构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特征!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在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多尺度蒸散过程定量观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耗水规律!揭示影响森林植被耗散过程的主要因子"从坡面和流域两个尺度!应用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定量评价森林植被对各径流组分的影响!进而综合评估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以及森林植被恢复与经营提供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作者简介

余新晓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目录


丛书序

前沿

引言1

第1章研究区概况与分区3

1.1研究区概况3

1.1.1研究区域范围3

1.1.2研究区域自然概况5

1.1.3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14

1.2研究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1

1.2.1东北地区21

1.2.2华北土石山区23

1.2.3西北黄土区24

1.2.4西北土石山区27

1.2.5西北高寒区28

1.2.6西南长江三峡库区30

1.2.7长江三角洲地区31

1.2.8华东山地丘陵地区32

1.2.9中南地区32

1.2.10华南地区33

1.3研究区域分区33

1.3.1东北地区33

1.3.2华北土石山区34

1.3.3西北黄土区35

1.3.4西北土石山区36

1.3.5西北高寒区37

1.3.6西南长江三峡库区38

1.3.7长江三角洲地区39

1.3.8华东山地丘陵地区40

1.3.9中南地区41

1.3.10华南地区42

1.4试验区基本情况43

1.4.1东北地区43

1.4.2华北土石山区431.4.3西北黄土区44

1.4.4西北土石山区44

1.4.5西北高寒区45

1.4.6西南长江三峡库区45

1.4.7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46

1.4.8华东山地丘陵地区46

1.4.9中南地区46

1.4.10华南地区47

1.5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47

1.5.1研究方法47

1.5.2技术路线51

第2章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特征52

2.1典型赫生态系统类型与特征52

2.1.1东北地区52

2.1.2华北土石山区52

2.1.3西北黄土区53

2.1.4西北土石山区54

2.1.5西北高寒区54

2.1.6西南长江三峡库区55

2.1.7长江三角洲地区55

2.1.8华东山地丘陵地区56

2.1.9中南地区57

2.1.10华南地区57

2.2典型地区冠层结构特征58

2.2.1东北地区58

2.2.2华北土石山区59

2.2.3西北黄土区61

2.2.4西北土石山区62

2.2.5西北高寒区63

2.2.6西南长江三峡库区65

2.2.7长江三角洲地区65

2.2.8华东山地丘陵地区67

2.2.9中南地区68

2.3典型地区地被物层结构特征69

2.3.1东北地区69

2.3.2华北土石山区69

2.3.3西北黄土区70

2.3.4西北土石山区71
2.3.5西北高寒区72

2.3.6西南长江三峡库区73

2.3.7长江三角洲地区74

2.3.8华东山地丘陵地区74

2.3.9中南地区75

2.3.10华南地区76

2.4典型地区根系层结构特征77

2.4.1华北土石山区77

2.4.2西北黄土区78

2.4.3西北高寒区80

2.4.4西南长江三峡库区80

2.4.5长江三角洲地区81

2.4.6中南地区83

2.5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分析84

2.5.1华北土石山区84

2.5.2西北黄土区85

2.5.3西北土石山区86

2.5.4西南长江三峡库区88

第3章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输入过程的调控机制91

3.1林冠层水分传输91

3.1.1林冠截留特征91

3.1.2穿透雨特征94

3.1.3树干茎流特征97

3.1.4降水再分配特征100

3.2地地物层水分传输102

3.2.1枯落物蓄积量102

3.2.2枯落物层持水过程103

3.2.3枯落物持水能力105

3.2.4枯落物滞缓径流能力108

3.3林冠层与枯落物层水文功能影响因素分析109

3.3.1林冠层水文功能影响因素分析109

3.3.2枯落物层水文功能影响因素分析115

3.4林冠结构与林冠层水文功能的耦合分析118

3.4.1非空间结构因素118

3.4.2空间结构因素121

3.4.3林冠层结构与水文功能的多因素耦合分析121

3.5地被物层结构与地被物层水文功能的耦合分析123

3.5.1最大拦蓄量124
3.5.2有效拦蓄量124

3.6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调控特征125

3.6.1林冠截留特征125

3.6.2森林植结构对降水输人过程的影响126

第4章森林生态系统蒸发散与耗水规律128

4.1土壤蒸发过程特征128

4.1.1土壤蒸发过程128

4.1.2不同林分土壤蒸发特征129

4.1.3土壤蒸发日变化132

4.1.4不同季节土壤蒸发特征133

4.2植被蒸腾过程特征135

4.2.1乔木蒸腾日变化特征135

4.2.2植被蒸腾生长季月变化特征138

4.2.3林分蒸腾特征140

4.3蒸散发特征143

4.3.1林木蒸散动态分析143

4-3.2蒸散耗水分配145

4.3.3不同林分类型蒸散发季节特征148

4.4蒸散发影响因素分析149

4.4.1影响因素149

4.4.2环境因子分析151

4.4.3不同季节影响因素分析154

4.4.4特殊天气对林木液流速率的影响157

4.5生态系统结构与土壤蒸发的稱合分析157

4.6生态系统结构与林木蒸腾的耦合分析159

4.6.1林分叶面积指数对林木蒸腾的影响159

4.6.2郁闭度与蒸散发的关系160

4.6.3生物量与蒸散发的关系161

4.6.4不同林分结构因子与林木蒸腾的综合分析162

4.7生态系统结构与林分蒸散发的耦合分析163

4.8小流域生态系统蒸散发特征165

4.8.1小流域林地蒸散发量的季相变化165

4.8.2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耗水量估算169

4.9森林生态系统耗水规律171

4.9.1不同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耗水规律171

4.9.2森林植被对生态系统耗水规律的影响机制171

第5章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173

5.1森林植被对坡面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1735.1.1坡地径流及其组分特征173

5.1.2坡面产流分析181

5.1.3暴雨径流特征182

5.1.4坡地径流及其组分形成过程183

5.1.5坡地径流及其组分影响因素分析187

5.1.6坡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坡地径流及其组分的耦合关系200

5.2森林植被对小流域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207

5.2.1小流域径流及其组分特征207

5.2.2小流域径流及其组分影响因素分析218

5.2.3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特征与径流及其组分的耦合关系238

5.3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248

5.3.1森林植被对坡面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248

5.3.2森林植被对小流域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249

第6章森林植被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和区域特征分析250

6.1大流域/区域森林植被对径流的影响250

6.1.1大流域/区域径流特征250

6.1.2大流域径流影响因素分析268

6.1.3典型流域森林植被对径流变化的影响279

6.2大流域/区域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特征290

第7章区域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机制292

7.1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机制292

7.2森林植被对生态系统耗水规律的影响机制293

7.3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294

7.3.1森林植被对坡面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294

7.3.2森林植被对小流域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295

7.4森林植被对区域水资源变化的影响297

第8章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技术方案与对策298

8.1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298

8.1.1中国林水关系特征298

8.1.2地区发展对林业的多功能要求300

8.2森林麵与水资源协调管雜术方案303

8.2.1森林覆盖率303

8.2.2植被建设技术模式306

8.2.3造林技术308

8.3森林麵与水资源协调管麵策311

8.3.1森林觀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基本原则311

8.3.2典型森林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最优结构设计312

8.3.3典型地区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对策314

参考文献318

精彩书摘

引言
在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北方常年严重缺水,南方也存在季节性缺水,因此水文功能已成为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要增加森林面积和增强森林整体服务功能,但在很多地方还有诸多限制,如北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威胁森林植稳定、水资源缺乏限制了植被生态用水、过分增加森林覆盖会导致流域或区域的产水能力下降,等等。森林生态与水文过程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关键影响过程和功能大小也有时空尺度变化和区域差异’而目前科学认识仍不统一且严重滞后,即使在森林影响径流和洪水这些传统方面也还不一致;造林与水资源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尚未总结出区域特点和统一的定量规律,特别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格外关注的造林减少径流的作用,这已影响到林业发展决策。实现森林植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促进森林被恢复与水资源安全的平衡’是未来现代林业或多功能林业的重要任务,但目前对森林被影响水资源形成过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尤其是在森林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点方面还有很大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的“瓶颈”,严重限制着林业生态工程的科学管酿策’因此’急需在深入认识森林水文过程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定量地评价森林在径流水资源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合理调控的技术建议。
中国近代的森林水文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924?1926年间,金陵大学美籍学者罗德民博士和李德毅先生等在山东、山西等地研究了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雨季径流和水土保持效应的影响。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20世纪60年代,全国各主要林区、科研单位、高等林业院校和有关业务部门先后设立了森林水文定位观测站,开始了长期定位研究和综合水文过程的探索。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科研工作者系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10多个森林生态定位站及水文观点数十年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森林水文研究在大尺度高层次水平上跨入了新的高度。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调节功能的实现,与植被结构有直接影响。不同的森林类型,由于其树种组成不一样,群落的结构存在差异,对降雨的分配能力也不同,这种差别是评价不同森林麵水源涵养功能的一个重要数量特征,也是区域内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与维护的重要依据(韩永刚和杨玉盛,2007)。从垂直层次上来看,翩C植被对降水分配的影响主要包括林冠截留、树干茎流、枯落物截持、土壤入渗等过程。森林植被蒸腾耗水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一个主要部分,在生态水文学等相关学科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林木蒸腾速率可以反映植物的潜在耗水能力,对林木蒸腾耗水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水资源紧缺地区的造林工程的战略布局、树种选择和结构配置提供舰指导。林木蒸散耗水是一个复杂的植物生理过程’受诸如太阳辐射、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多种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制约。
对于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国内外一直尚未有明确的结论(石培礼和李文华,2001)。大多数的研究均表明,森林植被由于其对流域蒸散发的增加,将导致流域径流量的减少,Stednick(1996)在大尺度流域上的酿也证明了这个结论。日本在20世纪的森林生态水文上的研究也表明,森林砍伐可增加直接径流15%?100%。而前苏联关于森林对河川径流影响的酿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Moiseev的研究表明’在大流域尺度上,森林对流域年产流量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在中等流域上’森林覆盖率增加10%,河川径流量每年增加19mm(周晓峰,1994)。在我国关于森林影响径流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也表明森林将明显地减少流域径流量,但也存在着一些相反的研究结论,马雪华(1987,1993)、黄礼隆(1989)在米罗亚高山林区、岷江上游冷杉林以及长江流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森林流域的年径流觀比无林或少林流域的年径流量大。由此看来,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不同的立地条件下’森林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并不相同,同时,降雨量、土壤前期含水量、地形地貌条件、赫覆盖率的不同等诸多因子,对研究结论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某个特定条件下得出的森林对径流的影响并不能简单地外推。
生态水文学研究系列专著: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对实现森林麵与水资源协调管理、加快现代林业发展进程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水资源缺乏已成为限制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的国情下’定量认识森林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是进行森浦被科学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也是实现现代林业的技术瓶颈。《生态水文学研究系列专著: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成果能带动突破赫功能评价、生态用水定量评估、森林健康经营、困难立地造林、赫土壤储碳等关键技术,进而提高林业工程效益、加快生态环境改善,由此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第1章研究区概况与分区
1.1研究区概况
1.1.1研究区域范围
1.东北地区
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狭义上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旧为东三省管辖的今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在内,土地面积为126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东北地区的界线,北面与东面以国界为界;西界大致从大兴安岭西侧的根河口开始,沿大兴安岭西J!的丘陵台地边缘,向南延伸至阿尔山附近,然后向东沿洮儿河谷地跨越大兴安岭至乌兰浩特以东,再沿大兴安岭东麓南下’经突泉至白音胡硕’然后沿松辽分水岭南缘’经瞻榆、備’以下沿新开河、西辽河至东西辽河汇口处。研究区域的东北丘陵山地,主要是指分布于北纬38°?53°,东经115°?134°之间的广义东北区域范围内除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部分。
2.华北土石山区
全国土壤侵蚀分区中,广义的北方土石山地丘陵区是指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大别山以北的区域,行政上涉及冀、晋、豫、蒙、皖、苏、辽、鄂等省区以及京津卿,流域上包括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山东半岛独立入海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总面积75.4万km2。《生态水文学研究系列专著: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所指的华北土石山区主要为北方土石山区丘陵区所在的海河流域范围内的部分及其北部山区。大致范围为黄河以北,大别山以东,东北漫岗丘陵以南的地区。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北京和天津卿的北部、河北省的北部和西部、山西省东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和辽宁省西部的小部分区域。流域范围上涉及海河流域的大部分山区,以及流域外围山区高原的小部分。以县为单元,华北土石山区包括所涉及的省、市的129个县(区、旗等),总面积26.48万km2。
3.西北黄土区
20世纪90年代的黄土高原地区综合考察,所界定的黄土高原范围,以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为原则,将包括相邻黄土覆盖的高地和黄土沉积的盆地和河谷阶地都划在一起称之为黄土高原地区,南以秦岭山脉为界,北以阴山山脉为界,东以太行山为界,西以贺兰山、日月山为界。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0°54'?114°33',北纬33°43'?41°16'范围内。研究区域的西北黄土区是指包含青、甘、宁、蒙、陕、晋、豫等七省区,总面积64.2万km2(约
占国土地面积的6.5%)。
4.西北土石山区
六盘山南起陕西陇县,北到宁夏南部,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全长200多km,在宁夏境内约80km;平均宽40km。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水源涵养林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六盘山的核心部分’位于东经106°09'?106°30;北纬35。15'?35。41',地跨宁夏固原市的原州区、隆德、泾源三县(区),总面积687.6km2。
5.西北北寒区
研究地区位于西北高山地雛山,祁连山是我国著名誠大山系之-,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94°24'?103。46',北纬36。43'?39。42'。山峰多海拔4000!5000m,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m。海拔4000m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m之间。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河从发源地到居延海全长821km,横跨三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单元,流域面积约14.29万km2,北部与蒙古接壤,东以大黄山与武威盆地相连,西部以黑山与疏勒河流域毗邻。
6.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库区指的是三峡大坝于三斗坪建起后,水库蓄水’在坝址至水库回水末端这一距离内,长江干流及其两侧集水区的整个地区,亦即长江两例分水岭所夹持的这一区段的长江流域,泛指175m水位方案淹没涉及的20个县市。总面积为5.8万km2,重庆片4.62万km2,湖北片1.18万km2。其删坐标为东经105。49,?110。50;北纬28°28'?31°44',长江干流在库区长570km。
7.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麵运河以南。北起麵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以西,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km2,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目前国务院扩容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有30个城市,面积21万km2,人口
1.59亿。
8.华东山地丘陵地区
华东地区,或称“华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华东地区包括:山东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共七省一市。其中,台湾省因之特殊性经常被单独列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并称“港澳台地区”。除此之外,其余省市即人们常说的“华东六省一市”,亦即行政意义上的华东地区,土地面积为79.83万km2(含台湾省为83.45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1%(含台湾省为8.69%)。
9.中南地区
该区地跨北纬20°?34°,面积250万km2,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地处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与华南之间,面积辽阔,主要傭豫、鄂、湘、粤、院、赣、苏、浙、闽、台、沪等飾的咅部部分,其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属于华中地区,其他省份则于华南地区。
10.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北与华中地区,华东地区相接,南面包括辽阔的南海和南海诸岛,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相望,华南地区边界的武夷山、南岭也大致是人类学的分界线,广东、福建有华南虎。西南界线是中国与越南、老挝、緬甸等国家的边界。在行政区上,本区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中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中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1.1.2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1.东北地区
1)地质地貌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
2)气候
东北地域广阔,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冬季寒冷漫长,达半年以上,夏季温热多雨,且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的7!9月。东北地区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热量显著不同,大于等于10°C的积温,南部可达3600°C,北部则仅有1000°C。自东而西,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纖到纯区。水热条件纵横交叉,形了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3)水系
东北地区水系主要包含有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嫩江、乌裕尔河、松花江、牡瓶、绥芬河、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太子河等,主要流域为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大流域;直接汇入海的鸭绿江流域及汇入日本海的图们江流域;还有乌裕尔河内流区和白城内流区。
4)土壤
东北地区土壤包含有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盐碱土、沼泽土等类型,其中暗棕壤分布面积最大,黑钙土分布面积第二,且分布于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东北山地
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
5)森林植被
东北地区赫蕴含量丰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吉林省东部、辽宁省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大兴安岭林区(通称“两岭一山”),主要有两种森林麵,即大兴安岭北部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东北东部山地(包括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以红松为优势树种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其中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面积较大。据《2008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东北三省(黑、吉、辽)林业用地面积达3466.46万W,约占东北三省土地总面积(7892.2万hm2)的44%。2007年赫总蓄积量为236624.39万m3,约占全国的20%。
2.华北土石山区
1)地质地貌
华北土石山区范围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范围内半数地区海拔高于1000m,最高地区海拔高于2000m。土石山区范围内山地地貌复杂多样,主要地貌单元有山区、丘陵、河谷盆地等。石质、土石质山丘约占山区面积的70%,主要分布在燕山北部和太行山西部。华北土石山区北部山区,即张家口、承德以北地区,大部分位于阴山、燕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内。西段阴山山地由前旦纪花岗片麻岩、闪长片麻岩等组成,部分地区分布有中生代碎屑岩并存在大量火成岩;东段燕山山地广泛分布着難纪石英岩和硅质灰岩’下古生代浅海相沉积页岩和灰岩以及上古生代的含煤构造。该地区在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地面长期隆起上升’岩石风化剥蚀,形成平缓的丘陵山地。
2)气候
华北土石山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团控制,寒冷少雪;春季受蒙古大陆性气团影响,气温回升快,风速大,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往往形成干旱天气;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影响,比较翻,气温高,降水量多,且多暴雨,但因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时间、强度、影响范围等很不一致,致使降雨量的变差很大,旱涝时有发生;秋季为夏冬的过渡季节,一般年份秋高气爽,降水量较少。土石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60mm,是我国东部沿海降水最少的地区。山区年平均气温一般5.6!12.8°C,其中最低年均气温4.5°C(永定河),最高气温13.7°C(漳卫河)。无霜期年平均120?200d,其中最少为99d(永定河),最大217d(漳卫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70%。年平均风速为1.5!3.4m/s。
3)土壤
在地理分布上,各种土壤既和地带性的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也和基岩、地形、水文地质以及成土年龄等非地带性因素相适应。华北土石山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在水平分布上,从北到南主要是褐土和黄棕壤两大类。褐土是暖温带的地带性土壤,而黄棕壤则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在地带性土壤内还有若干亚类的划分。由于地跨几个温度带,山地土壤也显示了不同的垂直带谱。北亚热带的山地,自下而上是黄褐土一黄棕壤一棕壤一灰化掠壤一山地草甸土的垂直带谱;暖温带的山地则是褐土一淋溶褐土一棕壤一灰化棕壤一山地草甸土的垂直带谱。

其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