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篇章。白话、无障碍阅读,插图故事紧密结合,在愉悦的阅读中让孩子了解历史、了解人生。

内容简介

  《新课标课外阅读历史中的智慧:资治通鉴+史记+东周列国志+孙子兵法(精装插图本套装共4册)》共4册,包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东周列国志》《史记》《资治通鉴》。这套书可以帮助青少年读者了解从春秋战国、秦汉至北宋的中国历史,从五千年的典故中学习中华传统民族智慧,是教育部推荐的新课标课外读物,白话《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东周列国志》《史记》《资治通鉴》。此版书使用双色印刷,并有名师注释。

目录

《资治通鉴·青少版》目录:
韩赵魏三家分晋
苏秦合纵抗秦
张仪巧舌如簧
田单使计退燕
毛遂自荐
鸿门宴
韩信崭露头角
楚霸王乌江自刎
汉文帝登基
张释之轶事
汉武帝打猎
霍去病的一生
苏武牧羊
东汉尽忠职守的官吏们
班超出使西域
马太后拒绝封赏外戚
宦官专权的汉国
西晋的灭亡
慕容廆巧挫三国联军
内忧外患的后赵
苻坚取代苻生
桓温北伐失败
前燕覆灭
淝水之战
后燕的建立
慕容会造反
王恭围困朝廷
桓玄灭殷仲堪和杨佺期
宣武帝不听谏言
尔朱荣推翻胡太后
前治后废的文宣帝
祖珽小人得志
大逆不道的高澄
李密命丧熊耳山
李建成谋反
李世民阻击突厥
贤德的长孙皇后
从晋王到太子
武则天封后
男宠作乱
武则天之死
甘露之变
回纥祸乱边境
刘稹割据
唐武宗的抉择
杨弁谋反
王式智斗裘甫
张玄稔用计平叛
南诏进犯
黄巢入京
田令孜祸国
高骈醉心道术
高仁厚的计谋
王先成招安百姓
唐昭宗退位
闵帝出逃
石敬瑭起兵谋反
后周世宗击败北汉
……

《史记·青少版》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青少版》
《东周列国志·青少版》

精彩书摘

  《史记》
  黄帝传说
  选自《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从小就表现出了灵性。他学东西很快,出生后不久就会说话。黄帝小时候既聪敏又勤奋,后来他成为了一个见多识广、明辨是非的人。
  轩辕成长的时期,神农氏①的后代族人因为统治不当,已经失去了各个地方诸侯的支持。那时候,各部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神农氏没有能力召集军事力量征讨诸侯的战乱,而轩辕却能凭借自己的声威去讨伐他们,因此很多诸侯都归顺了他。轩辕施行仁政,以德治民。他的臣民顺应自然气象耕种五谷,百姓安居乐业。轩辕整顿军旅,训练百姓作
  ①[神农氏]即“炎帝”,华夏始祖之一。相传神农氏的氏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神农氏发明了农耕和医药,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战的方法。民众中有以熊、罴①、貔貅②、貙③、虎为图腾的氏族,轩辕教他们习武。等部落壮大后,轩辕带领族人在阪泉的郊野攻打炎帝并取得了胜利。之后,他又擒杀了当时最残暴的部落首领蚩尤。从此以后,轩辕取代神农氏,成为新的帝王。
  黄帝带领自己的手下,到各个地方收服不顺从的势力。他的部队平定了很多地方,但他们从没有在哪个地方停留过,而是平定之后就离开。黄帝四处征战,足迹遍布天下。他带领士兵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走又去过崆峒和鸡头山。往南,他到过长江,登过熊山、湘山;往北,他驱逐了荤粥部族,在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使他们从此以后归顺他。最后,来到涿鹿山后,看到山脚下有广阔的土地,所以他在山脚下建立了都邑。
  起初,黄帝没有固定的居所,以兵营为家,他为下面所设的官职也都用代表吉祥之意的“云瑞”来命名。定居之后,他保留了在住所周围设立军营自卫的传统,但官职的设置有所改变。为了督查收服的各个诸侯国,他设置了左右大监。
  轩辕敬畏大自然,他是自古以来对祭祀之事最为看重的帝王。他经常祭祀鬼神山川,有时候祭祀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轩辕顺应天地自然四时节气的规律,把这些规律同生死存亡联系起来,并据此推测出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制定人出生和死亡的礼仪文明。他教导人们顺应天时,按照季节耕种,又使他们学会驯养鸟兽。在他的统治下,人们学会了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劳作,因此很少受到风火水土等天灾的危害。在轩辕的统治下,民众开采山川林泽,勤劳耕种,获取食物和生活所需。轩辕教导人们使用要有节制,不要随意动用大自然的水、火、土、木及其他资源。因为天子轩辕敬畏天神,且又崇尚土地,而土为黄色,
  ①[罴(pí)]熊的一种。②[貔貅(píxiū)]相传是一种凶猛的瑞兽,可以吸收四方之财。③[貙(chū)]传说中一种既像狸又像虎的猛兽。
  所以他被称为黄帝。
  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在这之中有十四人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姓氏,而这十四人中有两个是他与正妻嫘祖生的,一个名为玄嚣,一个名为昌意。昌意生了颛顼(zhuānxū),玄嚣生了蟜极,蟜极生了高辛。黄帝死后,昌意的儿子颛顼即位,号高阳。之后,又是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称帝喾(kù)。帝喾死后,本来传位给儿子挚,但因为挚不善为政,所以改由帝喾的弟弟放勋即位,放勋就是尧帝。
  尧舜禅位
  选自《五帝本纪第一》
  尧,姓伊祁,名放勋,是帝喾的弟弟,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挚不擅长统治,于是放勋继承了王位,史称尧帝。
  尧具有爱民的仁德和如神的智慧。他同族人和睦相处,时常考察百姓的生活,监督各个诸侯国的治理情况,使他们和平相处,不发生战乱。在他的治理下,天下人安心生产劳作,尧也因此非常富有。他虽然富有却不骄纵,而总是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尧出门的时候,经常是头戴黄色帽子,身穿黑色衣裳,乘着由白马驾驶的朱红色马车。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仰望。
  尧的臣民中有羲氏、和氏①这两个族人擅长观察天象,尧就任命他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制定历法。羲氏中的羲仲被派到了东方的郁夷,羲叔被派往南方的南交。羲仲住在郁夷旸(yáng)谷(今山东日照),每天恭迎日出,安排监督人们耕作。南方的羲叔则负责管理百姓夏季的农务,使他们谨慎地劳作。和氏中的和仲,被派驻在一个名为昧谷的西方地区,负责恭送太阳落山,收获秋天的粮食。名为和叔的,住在北方一个叫做幽都的地方,安排人们在寒冷季节到来时进行收藏的工作。就这样,人们渐渐知道了的节气的变化和自然的运行规律。
  《资治通鉴》
  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战乱不断。不仅国与国之间纷争迭起,各国内部也发生了变革,大权旁落。晋国被称为中原霸主,君权也衰落了,实权被几个大夫①把持。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室分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三人原为晋国家臣,按理不能封侯。周王室此举为之后三家瓜分晋国埋下了祸根。
  当时,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卿掌握着晋国的政权,他们几家各有地盘和武装,经常互相攻打。后来,范氏与中行氏被智氏联合韩、赵、魏三家灭掉,从此,六卿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瑶为智家族长智宣子的长子,当初,智宣子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阻说:“智瑶与您其他的儿子相比,有五项优点: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处事果断。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如果他仗势欺人,谁又能与他和睦相处呢?您若坚持立他为继承人,一定会给智家带来灭顶之灾,不如立庶子智宵。”智宣子根本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祸,向掌
  ①[大夫]古代官职名称。世袭,有封地。
  管姓氏的太史①请求脱离智氏,改姓氏为“辅”。
  智宣子去世后,智瑶执掌政权。一天,他在蓝台设宴邀请韩康子和魏桓子,却在席间戏弄韩康子,并侮辱他的家臣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告诫智瑶:“您羞辱了他人,应该提防他人的报复,否则灾祸一定就不远了!”智瑶不屑一顾:“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智国又说:“非也。《夏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所以才不会招致大祸。现在您在宴会上得罪了韩家族长及其重臣,不但不防备他们,还认为他们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是绝对不行的。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一个这么大的家族。”智瑶依旧不听,智国无奈,也只能不再言语。
  智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向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土地来交给公家。”韩康子知道智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迫使他交出土地,不想答应。家臣段规劝道:“智瑶这个人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答应,他一定会派兵攻打我们;不如先答应他的要求。等他拿到地以后,肯定会变得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如果不给,他必定也会派兵攻打,这样我们就可以躲过战祸,再伺机行动。”韩康子认为有道理,便派遣使臣给智家送上有万户居民的土地。
  这么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土地,智瑶非常高兴,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同样的要求。魏桓子准备拒绝,家臣任章问:“您为什么不答应他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就来要地,当然不给。”任章说:“就是因为平白无故强要别人的地,所以其他家族肯定会对他的做法感到不满;我们给他地,他一定会更加骄傲狂妄;我们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联合
  ①[太史]古代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史书和历法。
  起来,齐心协力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这样智家就一定会灭亡。《周书》中说:‘想要打败敌人,就要先帮助他;想要夺取敌人的东西,必须先给他一些东西。’不如您先答应智瑶的要求,以免被他当作靶子。”魏桓子觉得有理,便交给智瑶有万户居民的封地。
  智瑶不费吹灰之力就连得韩、魏两家的土地,于是更加骄纵了。他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赵襄子不答应,说道:“土地是先祖留下的,怎么可以随便送人?”智瑶听闻勃然大怒,立即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家,并承诺灭掉赵家后,三家平分其领地。
  赵襄子抵挡不住三家的进攻,准备出逃,问随从:“我该去哪里好呢?”随从说:“离我们最近的是长安城,而且那里的城墙很坚固也很完整。”赵襄子说:“老百姓修完城墙肯定都筋疲力尽了,还要他们舍生忘死地为我守城,恐怕没人能和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很充实。”赵襄子说:“仓库充实都是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现在还让他们为我打仗送命,恐怕也没人会和我同心。我还是去投奔晋阳吧,一则那里是先主的地盘,二则尹铎又待百姓宽厚,大家一定会与我们同心合力。”
  智瑶率领三家联军追随而至,将晋阳团团围住,还引来河水淹没晋阳城。水只差六尺就要没过城墙了。但即使这样,百姓仍然没有一个投降的。智瑶在城外面登高查看晋阳城的情况,魏桓子和韩康子护卫左右。智瑶看着即将被水淹没的城池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灭掉一个国家啊!”听到这话,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两人对视一眼,心想:汾水可以淹没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淹没韩国都城平阳。想到这里,两人都不寒而栗。没想到他们的心思被智家的谋士疵看破了,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您要早做准备。”智瑶问:“你怎么知道?”疵说:“以常理而论,您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后,您的目标就会是韩、魏两家。而且之前您许诺灭掉赵家后三家平分其领
  地,现在晋阳城被攻破已是指日可待,然而刚才我观察韩康子、魏桓子,两人脸上并无喜悦的神色,反倒忧心忡忡,这其中的原因不是明摆着吗?”
  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两人慌忙辩解说:“这一定是赵家的离间之计,想让您怀疑我们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我们怎么可能放着即将到手的土地不要,而和强大的您作对呢?”智瑶听了很满意。等两人出去后,疵进来问为什么把他的话告诉韩、魏二人,智瑶奇怪他是怎么知道的,疵回答道:“刚刚在门口碰面,他们凝视我一眼便急匆匆地走了,肯定是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听了不以为然。疵见智瑶听不进去自己的建议,于是请求让他出使齐国。
  此时,晋阳城内已断绝粮草。赵襄子没有办法,只好派张孟谈做使者,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张孟谈见到韩、魏二人就开始劝说:“你们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吧?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等赵家灭亡之后,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明白这些,就怕事情办好之前泄露了秘密,到时候就会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现在您二人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于是三人秘密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就送张孟谈回城了。
  到了约定这天的夜里,赵襄子派人秘密杀掉守堤的官吏,并在堤上弄出一个决口,让大水从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的军队为避免被水淹而乱成一团,场面混乱不堪。这时,韩康子、魏桓子率领军队趁机从两翼夹击,而赵襄子也亲自率领军队从正面进攻。智瑶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智瑶也被人擒住杀死。而后,三家又赶到智家的封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智家被灭后,韩、赵、魏三家趁机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建立起韩、赵、魏三国。自此,晋国灭亡。
  苏秦合纵抗秦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当时,各国之间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外交活动非常频繁。
  洛阳有一个人叫苏秦,他向秦王进献策略以兼并天下,却不被秦王采纳。于是,苏秦离开秦国,转而游说六国合纵①抗秦。
  苏秦先到了燕国,游说燕文公道:“因为赵国像屏风一样挡在燕国南面,所以燕国才没有受到秦国的侵略。现在如果攻打燕国,秦国军队需要长途跋涉几千里,而赵国军队只要行走不到一百里。您现在不担心近在眼前的赵国,反倒顾虑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是很不明智的想法。我希望您能与赵国结为友邦,这样燕国才能高枕无忧。”燕文公觉得有理,给他提供车马,让他去游说赵国。
  ①[合纵]古代以东西为横,以南北为纵。除秦国以外的六个诸侯国都在东边,六国的联合实际上就是南北联合,所以称为“合纵”。
  《东周列国志》
  第一回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武王伐纣①成功,建立了西周王朝,之后西周继位的几个君主全都是有道明君,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到了周厉王这一代,他为人残暴,导致西周国势衰弱,后来被人们驱逐了。继任的周宣王是位贤明的君主,他使原本走向衰落的西周王朝又出现了中兴的迹象。周宣王死后,周幽王即位,他的作风与宣王完全相反,暴虐无道,贪恋声色,没有丝毫治国之心。
  幽王即位之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饮酒作乐,大臣们的进谏全然不听,而当年辅佐宣王的那些大臣也差不多都去世了,没有人能管得了他。他任命虢②公石父、祭(zhài)公易和尹球为三公③,这三个人全都
  ①[武王伐纣(zhòu)]武王即周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的二儿子,西周的开国君主。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帝辛,后世称为纣王,被周武王推翻。②[虢(guó)]西周时诸侯国名,当时以“虢”为名的诸侯国有三个,分别为东虢、西虢和北虢,这里指的是西虢。③[三公]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不同的朝代指代的官职也不一样。周朝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是负责辅佐君王的,位置尊贵但是没有实际职权。
  是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朝中的贤臣却没有得到重用。
  一天,有人报告说,泾河、黄河、洛水在同一天发生了地震,幽王笑着说:“地震是很平常的事情,何必向我报告呢。”退朝之后,太史①伯阳父对大夫赵叔带说:“这三条河发源于岐山,怎么能发生地震呢。当年伊洛河枯竭了,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了,商朝就灭亡了。现在这三条河都地震了,河的源头肯定会被堵塞,那岐山肯定会崩塌的。岐山是武王发迹的地方,如果崩塌了,周朝怎么还能平安呢?”赵叔带说:“天子不理朝政,任用奸佞(nìng)小人,我担任谏言的职务,一定要直言进谏以尽职责。”伯阳父说:“就怕说再多也没用啊。”两个人私下里聊了很长时间,没想到这些话却传到了石父那里。石父怕赵叔带在进谏的时候说自己是奸臣,于是抢先去找幽王,把伯阳父和赵叔带说的话都告诉了幽王,并诬告他们毁谤君王和朝廷。幽王说:“那都是愚蠢的人瞎说的,不用听那些话。”
  过了一段时间,岐山的官员又上奏说:“三条河都已经枯竭了,岐山也崩塌了,压死了很多居民。”幽王丝毫不放在心上,依然命人四处寻访美女。赵叔带看不下去了,向幽王进谏,问他为什么不寻访贤人反而寻访美女。石父却在旁边说:“岐山就像一只已经被抛弃的鞋子,塌了又有什么关系。赵叔带向来都对大王很轻慢,这次是找借口来毁谤大王。”幽王觉得石父说得很有理,将赵叔带贬职为民。大夫褒珦得知赵叔带被贬,就去幽王那里为赵叔带求情,结果被幽王关到了监狱里。
  褒珦有个儿子叫洪德,有一天,洪德在乡下偶遇一名女子,容貌倾国倾城。洪德想,自己的父亲被关在监狱里三年了,如果把这名女子献给幽王,幽王好色,肯定会放了自己的父亲。洪德征得母亲同意之后,用三百匹布把那名女子买回了家,仔细打扮一番,又教了她一些歌舞,献给了幽王。这名女子名叫褒姒,虽然只有十四岁,但是身材和容貌已
  ①[太史]古代官职,主要掌管天文历法和卜算。在周朝的地位很高,后来地位逐渐变低。
  经有十六七岁的样子了。幽王见褒姒长得如此美丽,非常高兴,当即释放了褒珦,并且让他官复原职。
  自从得到褒姒之后,幽王整天和她待在琼台,一连十天都没有上朝,大臣们根本见不着他。王后听说幽王迷恋褒姒,非常生气,径直来到琼台,大骂褒姒祸乱后宫。幽王怕王后伤害褒姒,连忙说:“这是我新纳的妃子,位子还没有确定,所以没有去拜见你,不要生气。”王后骂了一通之后就走了,褒姒问幽王这人是谁,幽王说:“这是王后,你明天去拜见一下吧。”但是到了第二天,褒姒依然没有朝拜王后。
  王后回到寝宫之后闷闷不乐,太子宜臼(jiù)见母亲不高兴,问是怎么回事,王后就把褒姒的事情讲给他听。太子说:“这好办,明天是朔日①,父王一定会去朝见大臣。母亲可以让宫女去琼台采摘花朵,把褒姒引出来,我就把她狠狠打一顿,为母亲出气。就算父王问起来,也与母亲没关系,都是我的责任。”王后劝他不要冲动,太子嘴上不说,心里却已经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早上,幽王果然去朝见大臣了,太子就让几十个宫女到琼台采摘花朵。这时候,琼台里走出来一群宫人阻拦采花的宫女,双方互不相让,于是争吵起来。褒姒听到争吵的声音,就出来查看。太子见褒姒出来,上去一把揪住她,边打边骂。一旁的宫人见褒姒被打,连忙向太子求情。太子也怕把褒姒打死,于是打了几拳之后就离开了。
  幽王回来之后,见褒姒痛哭流涕,头发凌乱,就问是怎么回事。褒姒见到幽王,大哭起来,把太子刚才打她的事情说了一遍。幽王说这都是王后的意思,跟太子没关系。褒姒哭着说:“太子就是为了给王后出气才这么干的。我死了没关系,但是我已经怀有身孕了,打死了我就是打死了大王的孩子啊!”幽王安慰了褒姒一番,然后下旨把太子流放到申国,让申侯去教育他。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第一篇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战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①国王允常去世。吴国②国王阖(hé)闾(lǘ)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
  ①[越国]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都城在今天浙江绍兴一带。②[吴国]大致位于今天江苏、安徽地区,与越国接壤。
  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最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最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①。
  ①[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境内,传说是大禹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所在地,中华文明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他的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①,修整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pá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②,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③,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国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
  ①[卧薪尝胆]卧薪,睡在柴草上;尝胆,舔尝苦胆。勾践回国后,担心自己会贪图安逸,忘记耻辱,于是用艰苦的生活时刻提醒自己。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一只苦胆,经常舔尝。后世用“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②[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帮助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的功臣。后来吴王夫差因为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子胥。③[会盟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或强大的诸侯国胁迫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召开诸侯会议商讨结盟事宜,称为诸侯会盟。
  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最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十余年,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最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最佳时机,灭亡了吴国。
  ……

前言/序言

  关于东周各诸侯国的故事,很早就已经开始流行。  明朝嘉靖、隆庆时期,福建人余邵鱼把之前流传的《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平话故事揉和在一起,编成了一部《列国志传》。这部书的优点是语言通俗易懂,但是书中线索凌乱,文字比较粗糙。后来,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对其进行了改编。  冯梦龙,字犹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就很有文才,为人也比较豁达,经常和其他文人往来结交。少年时,冯梦龙曾把精力全都放在科举考试上,但是屡试不中,后来为生活所迫,成为教书先生。天启六年,冯梦龙遭受阉党迫害,从此对仕途心灰意冷,转而发愤著书。  由于当时流行的《列国志传》水平比较低,冯梦龙在其基础上,搜集其他资料对其进行了扩充改编,并更名为《新列国志》。《新列国志》厘清了《列国志传》中繁杂的线索,在文字、情节和人物刻画方面均有很大提高,原书中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冯梦龙也进行了考核和校对。  清朝乾隆年间,文学家蔡元放又对冯梦龙的《新列国志》进行了一番修订,加上了序、评语、读法和一些简单的注释,并将书名改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共一百零八回,起自周宣王轻杀大臣,终于秦始皇兼并六国,跨越五百多年历史,讲述了春秋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及称霸,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战,以及在这样的时代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是这部书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对国家兴亡的叙述中,作者的善恶是非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不二、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对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进行了揭露与鞭挞。这种是非观念,对后世为人处世的准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书中事件虽多,但是并不凌乱,各国之间的交叉叙述有条不紊,把五百多年历史兴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物虽多而各具特色,从帝王将相、士族大夫,到贩夫走卒、市井百姓,个个特色鲜明,让人印象深刻。在同时代的作品中,这部书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来说,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其他推荐